2012年6月14日星期四

箱庭疗法(一)

箱庭渊源


     沙盘游戏治疗,sandplay,也翻译成箱庭疗法。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心理分析和治疗方法,20世纪60年代由瑞士荣格分析心理学家Dora Kalff 所创立。1985年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成立,标志着该治疗体系的成熟。沙盘游戏实施过程是在咨询者的陪伴下,让来访者自由地挑选沙具,在盛有细沙的沙箱中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自行表现。团体沙盘游戏是团体成员按顺序分轮进行沙盘制作,所有成员摆放一次沙具或拨动一次沙子为一轮,一般进行78轮,整个过程中不允许成员进行任何语言交流和互动。从发展历程来看,其创意可追溯到H.G.Well 的《地板游戏》,其框架来自Margaret Lowenfeld 世界技术 (The World Technique)",而当Kalff在此基础上注入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思想以及东方传统哲学后,沙盘游戏遍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申荷永,高岚,2004)。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将sandplay介绍到日本命名为箱庭疗法。经过近50年的发展,sandplay在亚洲,欧洲,北美,环太平洋地区广泛应用。

箱庭疗法的构成要素

     第一个基本要素是沙箱。沙箱的大小一般统一为57厘米×72厘米×7厘米。沙箱的内侧底和边框均为海蓝色,目的是制作者挖沙时有挖出水的感觉。内侧边的蓝色使人感到蓝天的存在。将沙箱至于齐腰高的桌子上时,无须转头,整个沙箱就呈现在视野之内,从而给来访者提供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可以自由控制的空间。
     第二个基本要素的沙子。沙子具有敏感性、无常性和可塑性,使人可以任意发挥想象力,用它来建造心中的任何东西。Kalff认为,沙是一种天然的治疗物质。沙还被认为是浇注和塑造象征世界的映像物的理想材料。
     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沙具。沙盘游戏被称为非言语的心理治疗,实际上,沙盘作品在说话,沙具是来访者用以表现内心世界的形象物,是符合无意识心理学的象征性语言。沙具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宗教文化、自然物质、风俗行为、人物人体、家具建筑、运动交通、动物、其他等十个种类。沙具越多越好,可以使来访者在创造沙盘作品时尽可能充分地表达出象征其无意识水平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感受、体验与整合自我。
箱庭疗法的基本假设

    箱庭疗法能够起到心理整合以及自性的积极作用,是基于以下的基本假设:人具有超越当前处境的潜力并且整合和治愈自我的基本内驱力;比起意识,无意识在控制个体的行为和态度方面具有更强大的力量;探究并安全的宣泄人格的阴影是有必要的;意象作为无意识的主要言语需要给予表达;当心灵的成分被忽视或否定,就会出现情绪和心理问题;在自由,受保护的环境中,个体的负面情绪、不愉快以及灵性得到自由的表达,从而激活自我治愈力,最终促进个体心灵走向整合。
   PearsonWilson等沙盘游戏治疗师认为,沙盘游戏使得自性强大的自我治愈力得到发挥从而促进了个体心理发展和成长。其内心被压抑,被阻滞的情感,无法解决内心冲突、消极信念和态度被释放、宣泄出来,由情境引起的恐惧、不安、担忧、焦虑等负面情绪表现出来,从而促进自我的整合和自性的实现。



      箱庭,箱是容器,庭是世界。

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九型人格(部分)

九型人格概述;
     九型人格由"喬治.伊萬諾維奇.葛吉夫"19世紀介紹到西方.九型人格包括:完美主義者,給予者,實干者,悲情浪漫者,觀察者,懷疑論者,享樂主義者,保護者,調停者.理論認為,人類有許多不必要的痛苦,都是由性格缺陷造成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種主導的性格特征,這是我們性格的軸心,許多虛幻的性格由此產生.葛吉夫把那些虛幻的性格成為"錯誤性格",因為這些內容很多都是我們在童年時代被迫形成的,並非我們的主動選擇.九型人格常常提醒我們,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我們假想的世界中,我們不必要的防衛心理,常常讓我們把有關實現的想法和感受誤認為是現實本身.九型人格中的每一種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但是通常,我們並不知道別人的看法,我們只是根據自己的看法來判斷他人的思想.九型人格所強調的就是要走出自己的固有觀念,去感受他人的思想,它幫助你對他人的處境有更多了解,從而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當你能透過其他性格類型人的眼睛看待這個世界時,你會發現,沒有哪一種性格是完美無缺的,不僅你本身對於其他性格的人是存在偏見的,不同性格的人因為自身觀念的不同,也會有這不同的局限.

    與自己性格相似的人交談,我們能從他們的生活模式,思維方式中得到啟示.拋開自身,挖掘深層次的自我,去弄清楚那些對你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性格模式.在這裡,我們理解自我的目的,是從內心去學習和觀察這些性格模式,最終把這些模式放到一邊.深入探尋一個包含了多層意識的完整體系,把注意力從自己的思想和感覺中轉移出來,讓潛在的知覺自然呈現.
   要記住的是,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遇到的許多煩惱正是因為我們對他人的觀點視而不見,我們沒有意識到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生活.

    九型人格是一個動態的模式,這個模式由相互交織的線條構成,說明我們每個人實際上都同時擁有這九種性格的潛質,這個九角星結構和它相互交織的線條,還象征著每一種性格的人都會與其他性格的人產生多邊的互動關系.這些相互交織的線條還暗示了不同性格的人所具有的另一面,比如他們面對壓力,或者身處十分安全的環境時,可能做出與日常行為不同的事情,也就是說,九角星的每個角實際上都是由三個主要方面構成的,其中一個是主導性的,構成了這種性格類型的人的主要特征和思想觀念;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兩個方面,揭示了他們在安全環境或者壓力環境中的行為表現.有的時候,我們只關注到那些與我們的性格屬性相一致的特征,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當我們吧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些定義我們性格的特征上,我們就毫無疑問地被關進這種性格的牢籠中.我們失去了自由,如果我們無法把注意力從現有的性格中轉移開,無法從一個旁觀者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行為,我們就變成了自身習性的俘虜,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九型人格與性格
    性格分類的壞處是形成了一個可怕的自我實現的預言,一個本來不實的期望,信念或預測,由於它使人們所想象的情境去行動,結果導致最初並非真實的預言竟然應驗了.當我們陷入性格分類的泥淖是,我們就會對所有人進行分類,把他們身上的性格特征放大,從而讓這種性格更加明顯.反之,別人也會根據我們的性格類型來對待我們,而我們因而更加深信他人對我們的解讀.於是,我們往往會把他人眼中的自己,當作是真正的自己,並且按照這樣的要求來塑造自己.

    我們研究性格的原因,是要與真正的自我建立合作關系,我們研究自己的性格類型,就能從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身上獲得經驗,從眾發現讓我們自身得到發展的條件,而不在憑感覺去摸索前行.所以說,研究性格類型最重要的原因不是讓你指出他人的性格特征,而是為了減少你自己的苦惱和麻煩,並且,我們應該學會從他人的角度去影響他人.
    我們需要訓練的是,讓自己的意識從身體中分離出來,通過練習,注意力會被發展成一個獨立的觀察員,你能站在一個更加客觀的位置上來看待你到底是誰,這樣我們會真正的自我更接近.

    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性格上的負面特征隱藏在一個精心構建的內在緩沖系統中,或者稱之為"心理防御機制".這種緩沖帶的存在,讓我們無法看到自己性格中的真實力量.盡管緩沖帶能夠讓生活變得簡單,它同樣減少了系統的摩擦力,而這種摩擦力對人的自我成長是很有幫助的.在緩沖帶的幫助下,我們被帶入一種催眠狀態,這讓我們的行為變得機械化,因為我們被緩沖,被催眠,我們就無法認識真正的自己,也不會知道我們的性格類型影響了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另外,我們的性格讓我們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一切.沒有什麼是清楚的或客觀的,因為在我們與真實世界之間,總是夾雜著我們的好惡和偏見.除非我們放棄這種錯誤,否則無法看清人和事的本來面目,也無法從靈感和直覺中獲得知識,受到性格控制的直覺不過是偏見的表現,僅此而已.

本體與直覺
    本體被描述為"個人自己擁有的",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潛質,而不是我們通過自身的教育,思想和信仰獲得的,在本體裡,我們的思想,感情,直覺沒有沖突;我們對周圍環境和他人充滿信任;我們做出正確的動作;我們毫不猶豫地去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與世界存在一種知覺關系,這種關系建立在我們與生俱來的本性上.而個人性格的發展,正是為了保護原有的本體,免受物質世界的傷害.也就是說,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本體中與周圍環境的聯系受到了威脅,於是孩童必須保護自己,以免受更多的傷害.這種建立防御機制來保護受威脅的本體,也叫本體聯系的遺失或本體墮落.

    "我感受我自己",這是一種在我們與自己分離時產生的感覺,這種感覺能夠喚醒人們與自我的聯系.這就好像我們自己在某個方面在早期生活中受到損害,這種損失讓我們知道自己該去尋找什麼.

   所謂直覺,就是當注意力從習慣思維和感覺中跳出時所發揮的作用.直覺能夠讓我們獲得大量信息,但是,直覺並不是本體.它只是內心洞察力的一種來源,自身創造力的一種工具.在本體的狀態下,直覺是不需要的,因為在本體狀態下沒有個人自己.沒有人在指引,也沒有人被指引.注意力被完全集中在與環境和他人的直接聯系上.在這樣的心境中,我們能夠在不考慮個人思想和感覺的情況下自然而准確地行動.當我們在知道如何行動之前,身體就本能地做出了正確反應,當我們在知道該說什麼之前,就已經說出了真相,這時,我們就處於本體的狀態之中.

2011年6月10日星期五

漁舟胡扯之基督教七宗罪與商品

      基督教里有七宗罪,但丁在神曲裡將七宗罪的按嚴重程度排列為:好色,貪食,貪婪,懒惰,愤怒,嫉妒和骄傲.其中最严重的是"贪婪".我突然意识到这些罪恶是人皆有之的东西.所谓的七宗罪,不过是人的本我,遵循着快乐原则.那么基督教是违反着本我的吗?这一切都是禁止的吗?其实不是的.只是一切皆有度.但丁对于七宗罪的说法我非常认同,他对每一种罪行的描述都是"不适当"而不是"不能": 好色是过份爱慕对方;贪食是过份贪图逸乐;贪婪是过份热衷于寻求金钱和权力,懒惰是该做的没有做好,愤怒是源自憎恨的不适当的感觉,骄傲是过度爱自己等.同样,在圣经里,也有大量的对性和爱的美好的描写.例如,基督徒坚信,婚姻是很美好的,性爱是很美好的,但是婚姻以外的性却不可饶恕.对于食欲,不同于佛教徒戒酒戒肉,基督教里没有限制,只要有能力,只要不过度,可以尝遍美食.因此,七宗罪作为一种满足人类快乐需求的源泉,刺激了很多商品的诞生.

    好色,贪食,贪婪,懒惰,愤怒,嫉妒,骄傲,无论是哪一种欲望,似乎都不能直白地说明,我们不会说,我需要色,我需要贪.因此,有些商品直接满足需求,但另一些商品可能需要修饰,或者,商品会成为我们的替代性满足.
     说"色".色刺激的是性的需求,人类的性不仅仅是生育,更多的是快乐.因此出现许许多多的情趣用品,安全用品,当然还有AV,GV这些.所有这些,是能刺激人类荷尔蒙的直接来源.含蓄些,我相信,那些让你看起来更具有魅力的商品,都是"色"的衍生物.比如,香水,超短裙,低胸衫,甚至项链,还有,红色(研究表明,紅色更具有性吸引力,所以去見你心儀對象,不妨穿紅色).
     说"贪食",那么一切食物都是的,不过这是现代的说法.在古代,任何因轻率而剩下的,都包括在食物的定义,就是但丁说的"贪图逸乐".那么,那些娱乐场所,正如我们初高中是喜欢去的机动中心就是一种,网吧也是一种.因为总是有这些"过度"的行为,因此就刺激了另一种商品用来防止这些过度行为,或给已经过度的人以心理安慰.例如,减肥茶.我从来没有听说有哪一种减肥茶是有效的,但是减肥茶永远有市场.对于肥胖,真正有效的只有不吃,但这是反本我的,不吃需要意志.
    说"贪婪",贪婪是过度追求金钱与权力,我想,商场的折扣和会员就是从这里来的.我们总以为,折扣是为我们省钱的,因此有时候我们会买不需要的东西来剩下这些折扣,是贪财的一种.真的省了?不买才最省钱.商场给我们一张会员卡,象征尊贵,或许.尤其是那些高级的商场.如果我是爱马仕的VIP,我相信我会炫出来,但是会员有什么特权?谁知道呢,可能给你会员资格的店家都不知道.这是贪权的一种吧.
    说"懒惰".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篇文章"懒人的智慧".如果不是有那些惰性存于我们的骨子里,怎么会有洗衣机,洗碗机,而且越来越高级.电器的口号是:"为生活提供便利",其实这句话等同于,让你变得更懒.或许懒惰会使我们的办事效率变低,甚至会耽误我们的事情.有需求就有市场,因此GTD出现了.GTD,就是get things done, 一种时间管理软件(如doit.im),为我们克服懒惰,把事情办好.
    愤怒,嫉妒和骄傲.我相信也刺激了商品的诞生,例如发泄球,例如游戏,用之于在虚拟世界寻求优越感控制感,更有甚者,通過幻想游戲角色,電影角色來滿足自己.等等.
    诚然,许多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物极必反.因此一种欲望其实刺激的是两类商品.人类和大自然一样,需要平衡.人类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这种平衡,商品当然是其中一种了.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创造性思维和中国家庭教育


今天我在外面吃面的时候,有一家三口做在我旁边,他们坐下来之后,妈妈马上问女儿想吃什么,后来我才知道她只是象征性地问问.当女儿说出自己想吃什么的时候,父母马上就否定了.而后,父母边看菜单边给出一系列的建议,父母每给出一个建议,女儿就说"好呀".当然,女儿最终吃了父母想要她吃的东西.我观察女儿,她并不是内向的孩子.但是她言听计从,并且没有表现出不开心---因为她令父母开心了.回来之后,我把这件事和朋友说,朋友说:"中国的家长不都是这样的么?我没有发现问题还是我看多了?"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在这个小小的故事里,父母很明显没有给孩子自主权,并且孩子乐于接受父母强加给她的东西.这就是问题所在.而中国人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因为问题已经习惯化了因此已经意识不到这是问题了,更有甚者,他们知道这是个问题,但是并不代表不会这么做.
      我记得宋老师和我们说过,做家长是需要"忍耐"的,我想这个忍耐应该是忍耐孩子的错误,忍耐孩子和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可是,中国的家长性子都很急,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或许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强大的自我,并且他们认为孩子也不够强大.我记得我看过一部德国电影"浪潮"里面,一位母亲说道:"孩子应该自己去发现自己的底线".我们应该也有这个体验,由孩子自己来承认错误,或者是由孩子亲自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往往比话从父母口中说出来更为有效.中国的家长很多都是这样的,在孩子婴儿期的时候没有给予足够的抱持,在该对孩子撤离的时候表现出太多的焦虑而不能很好地撤离.健康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最终能使孩子能够成为完全独立的人.很多家庭都做不到,谈何创造性呢?
       以上是我的反思.

       "教育启示"应该是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明天怎样做父母.
       创造性思维,亦称创新思维。对个人来说,创造性思维是指依靠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理论不能直接的解决一个问题时,在已贮存信息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与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这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特征表现为: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富于想象,敢于幻想,善于联想,长于运用分析类比的方法;思路多而目标明确集中,敢于探索与实践验证,且将探索目光探向未知的天地。根据这个定义以及结合中国家庭教育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1.多带孩子到户外,让他们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我有个邻居,因为母亲有洁癖,就不让孩子经常出去玩,让他们呆在家中,孩子每次提出想出去玩,就被阻止,理由就是外面很脏很乱.还有一些家长,因为怕麻烦就不带孩子出去户外.但是我们都知道,孩子若要有创造性,必须先有一个事物去触发他们的灵感,但是家长们也往往喜欢剥夺他们寻找灵感的就会.

     2.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我一直是这种观点:乖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家长不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只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否则就给予惩罚.这样一来,孩子就失去自我了,孩子做什么都是为了去取悦父母.一开始孩子想要去创造一样新的东西,但是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孩子就不敢再有想法了.因为孩子很聪明,他们知道他们的创造不能取悦父母,只有听话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那么孩子的创造性怎么会发展呢?

     3.给孩子多些肯定,少一些否定.中国的孩子都是在否定中长大的,这一点不能否认.我记得我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描述了一对母女:女儿小时候喜欢唱歌,外人听见了就夸女孩,然而母亲就说女儿唱得难听,后来女儿就不再唱歌了.过了两年,女儿又爱上了画画,母亲又说女儿画得一般,后来女儿就再也不画画了.女儿本来或许真的很有天赋,但是母亲说她没有,她就真的没有了.反过来我们这样想,如果女儿得到了鼓励,受到强化之后,她就会更加地努力,或许真的能成为一位歌唱家或者画家.

     4.把孩子当作是独立的人,尊重孩子的想法.父母们会灌输给孩子很多想法,有时候甚至不讲道理地命令孩子去做事情.孩子的想法都一一被扼杀.父母们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了,并且他们也把这种看法强加给孩子.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总会这么说:"你为什么不理解一下我们,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真的吗?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到底是他们无私的奉献还是他们自私地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附属品?设想一下,孩子们都按照上一辈的想法去做,甚至于重复他们的路,创造这种东西到底在哪里呢?这一点似乎在我们中国的研究中就有体现,查阅文献时我们可以发现,为什么我们研究的东西都是别人以前研究过呢?

     5.孩子,父母,尽自己的职责,不要越界. 在家庭中有些人不懂, 父母的职责就是无条件地付出,子女的职责就是无条件地接受. 但是有些父母呢?在付出的时候就想到索取回报,甚至有些父母会说:"我这样为你,以后你拿什么来回报我?"把这种负担强加给还没有成熟的孩子.增加孩子的负担,使孩子成为他们的附庸. 他们或许认为,他们总是在做为孩子好的事,其实他们不过是希望孩子去完成他们的愿望.对于"开心"和"不开心",他们只对自己有概念. 作为孩子,我们也应该做的是接纳父母无私的爱,但不受父母的影响,做一个独立的人.有的人认为,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孩子应该以生命来回报,这样,孩子又自愿地成为父母的附属品了. 我们是独立自由的人,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影响我们的选择,当然,无论做什么事,我们也能自己承担责任.

     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建议和看法.可能会有些偏激.但放在中国家庭中,应该说有些中国家庭中,应该是不失真的.

2011年3月12日星期六

雜七雜八精神分析-關於關系

      精神分析經常得到大眾的調侃,因此這個名字已經不新鮮了.大家可能覺得精神分析的核心是性,這也不錯,其實精神分析還有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家庭關系"~ 下面我要調侃的就是家庭關系與戀愛關系(=^_^=)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發展分為5個階段:
1.口欲期 0-1歲,快樂來源於唇,口,手指頭.
2.肛欲期 1-3歲,快樂來源於排便,肌緊張的控制.
3.生殖器期 3-5歲,快樂來源與對生殖器的刺激和幻想,戀父,戀母.
4.潛伏期 5-12歲,發展各種知識和技能,對性不感興趣.
5.生殖期 12歲以後,性欲轉向異性 (好吧,或者同性).

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分嗎?因為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的沖動在不同的時期是從不同的部位得到滿足的~
這些時期如果不能過渡好,就會很麻煩噢親!

     下面我要說戀愛了,下面問題皆會追溯到童年,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在重復.注意:信則有不信則無. (我自己都沒有男朋友吶~

a.為什麼你會對有的人又愛又恨呢?
答:這是因為在童年時期和母親的關系沒有建立好,母親對你照料(愛),但是有時而疏忽你(恨).
b.為什麼你會不希望有的人和你太親近呢?
答:兒童在1歲左右,剛剛學會走路,希望自己去探索,但是又不能脫離母親,需要離開母親但又要得到關注.因此不需要太親近.
c.什麼叫愛無力?為什麼會愛無力?
答:愛無力即沒有愛的欲望,這是因為在童年是得不到愛,母嬰依戀關系為逃避型.
d.為什麼有的人會花心?
答:首先,這個的能量肯定大.第二,兒童在小時候都是自戀的,到了生殖器期,就會把感情轉到母親或者父親身上,但如果這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夠,孩子就會停留在自戀期,去證明自己是有魅力的.
e.為什麼有人會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呢?
答:這是因為在童年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肯定,父母對孩子的關注不夠造成.在肛欲期,孩子剛學會自我控制,如果得到母親認可,孩子就能自己肯定自己,否則就會很自卑.
f.為什麼會有七年之癢?
答:我們可以發現很多7的周期,7歲上學,14歲是關鍵期,21....28..等等, 7歲離開母親,這是一種分離焦慮.
g.他為什麼會選擇她為結婚對象呢?
答:母親有很多個自我,你老婆可能體現了你母親的其中一個自我.俄狄浦斯情結是普遍的嘛~

所以說,一個人的童年是很重要的~以後自己的小孩一定要讓他/她快樂成長~

謝謝觀看~ 233~

參考:
大神弗洛伊德(1856~1897)
蘇州大學,蘇州科技學院講師:石湖名嘴卞春麒
優秀滴心理咨詢師:宋春蕾

2011年3月8日星期二

性不是弗洛伊德的全部


无论是不是学心理学的,都会知道弗洛伊德,同时,大家觉得,弗洛伊德就是与性相关,而且性学贯穿了他的整个提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弗洛伊德曾明确说过:"我想最好先请你们注意,"力比多"这个名词,力比多和饥饿一样,是一种力量,本能--在这里性是本能,饥饿时则为营养本能---借这个力量以完成其目的."
    首先,本能有二,即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又包括营养本能和性本能.我们看自然界就知道,营养本能和性本能代表着种族的生存和繁衍.这应该是没有错的,至于后来人类出现的高级的精神世界,我们认为是性本能的一种升华,也是应对本能焦虑的一种方式.
    因此,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才是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其实,精神分析从未忘记非性的本能存在;精神分析本身就建立在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的严格区别之上.神经症并非起源于性,而是起源于自我和性的矛盾(我理解为本我和自我不可调和的冲突).神经症虽研究性本能在疾病和普遍生活上所占地位,但弗洛依德绝没有想去否认自我本能的存在和重要性.
    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动力的观点,的确不是单一的力比多,最低限度也是力比多与自我的冲突与矛盾.他后来也提出意识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弗洛伊德后来已经倾向于把一切心理活动从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来解释,认为这三者关系是否平衡决定了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参考:
<<神经症通论>>
<<心理咨询手册>>

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

非语言非奥秘


身体语言比说话更加可信,因为有些是你无法掩饰的,潜意识牵引的.行为科学也不像精神分析那样,是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有的东西可以考究,下面介绍目光和肢体~
1.目光.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递信息的所有部位中,眼睛是最细微但是最重要的.外国也有很多对瞳孔的研究,以后再一一介绍. 
    
    一般来说,当你在倾听别人说话时,目光往往直接注视别人的双眼,而当自己在说话时,这种实现的接触会比倾听时少一些,即讲着比听者更少注视对方. 为什么许多人在说话时避免看着对方? 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岔开话题的情况.说话时正视一下对方,则表示对方可以打断他的话,如果停顿了但不看对方,则说明他的思路没有断.

    如果听着对讲者扫视一下,那可能是说:"我的你的话表示怀疑". 如果讲者说完之后把视线移开,可能表示他对自己所说的也不十分同意. 如果听对方说话时看着对方,则含有同意讲者说法的意思.

    当一个人对他人的言行产生防卫,攻击或者敌意时,视线相交会增加.当一个人被激怒时,瞳孔也会放大,对一个人有性欲时也如此.

   我们更愿意注视对使自己感到愉悦的人,比起同性,我们注视异性更多一些.那么我们注视对方的哪些部位是最有礼貌的呢? 答: 大体在嘴,头顶,脸颊两侧较好~
2.身体语言.

    一般低头表示陈述句的结束,抬头表示问句的结束.如果体态改变到不在正视对方的地步,则表示不愿再交谈下去.

    人们有时用摊开双手,解开外衣纽扣或脱掉外套(= =)来表示坦诚.而双手交叉在胸前则表示防卫,否定或疏远.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状况,在和别人谈话时,对方把眼镜摘下来细心地擦拭,而眼镜其实根本没有擦的需要. 这时候,其实对方是在拖延时间,思考,提出反对意见. 而有的人喜欢咬眼镜腿,这时他只是在避免说话而已.

   谈话时,如果面对你的人双手绞在一起反复摆动,坐立不安,则表示他情绪紧张而难以接近.但是如果对方搓起手来,则可能是有所期待.

   有的人想要压抑自己强烈的感觉或情感时,往往会不自觉地采取脚踝交叠,双手紧握的姿势,也有的人会咽口水或咬紧牙关,或抓住手臂等,他们是为了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另外,肩膀也和害怕心理有关,肩膀平齐说明能承担责任,弯曲的肩膀说不定有沉重的精神负担.


    我在写这篇博文的时候也在想象自己是不是这样,大家也可以验证一下.会不断更新的. (=^_^=)